6月24日至25日在荷兰海牙举行峰会。会后全球媒体相关报道版面中最惹人注目的不是公报内容、各国元首表态或对全球安全和防务格局的影响,而是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谈到特朗普时“叫爸爸了吗?”——探讨严肃话题的峰会在全球“吃瓜”中哄闹收场,能否像一些政客所称此次峰会取得历史性“胜利”、是“冷战以来最重要一次峰会”就很令人怀疑。
6月25日,在荷兰海牙,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北约峰会期间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赵丁喆 摄
峰会前夕,特朗普在其社交账号发帖展示吕特发给他的“肉麻”信息:“今晚你将飞向另一个重大成功..……你将实现几十年来任何一位美国总统都无法取得的成就。”这或许已经奠定此次峰会的基调:由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支撑的北约峰会已经完全由美国主导而变成“匕约峰会”,不仅欧洲自主性严重丧失,欧洲防务与安全在美国眼里似乎也成“政绩”“儿戏”。
北约秘书长对特朗普“奉承过头”。多家外媒报道,北约峰会上,特朗普25日在对媒体发表讲话时,将以伊之间的冲突比作孩子间的争执。他说:“他们打了一场大仗,就像两个孩子在学校里打架一样。他们打得天昏地暗,你阻止不了他们。让他们打个两三分钟,然后就很容易劝阻了。”吕特笑着接话称:“然后爸爸(daddy)有时就不得不用强硬的言辞,才能让他们停下来。”
虽然吕特事后称他并不认为美国领导人是“爸爸”,只是开玩笑而已。但其他人或许不这么想——白宫26日在官方社媒账号发帖回顾特朗普参加峰会一行时配文“爸爸回家了”;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称一些欧洲官员私下也抱怨吕特对特朗普这种“卑躬屈膝”的态度“大家都觉得很尴尬”,“奉承有点过头了”。
欧洲最为关注的乌克兰危机被“边缘化”。有媒体直言,“整个峰会都是围绕特朗普展开的”,有专家认为日程被精简、只为领导人安排一场“为特朗普准备的”会议。CNN等称,“经过数月精心策划的海牙峰会旨在避免激怒特朗普,并掩盖欧洲和美国在如何处理乌克兰危机方面仍然存在的重大分歧”,而这一“北约议程上最紧迫的问题也被从峰会的最终公报中删除”。欧洲安全与防务的核心关切被“弃之不顾”,不禁让人想起泽连斯基3月访美与特朗普就乌克兰危机对谈时发生争执,副总统万斯突然在旁质问“你说过一次谢谢吗?”
2022年,北约首次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亚太国家领导人参加峰会。从2022年到2024年,北约峰会后的联合公报或“战略概念”文件开始涉及中国,并称中国构成“系统性挑战”“令人深感担忧”,“亚洲版北约”仿佛呼之欲出。然而,今年“亚洲版北约”旗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领导人均未出席峰会。部分原因与各国国内政治有关,但更主要的恐怕是各国也意识到,对于美国不能“跟着走”。
6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中)在荷兰海牙出席记者会。新华社记者彭子洋 摄
日韩澳三国首脑互相观望:“你不去我也不去。”峰会前夕,日韩澳领导人纷纷“鸽”了北约,先是韩国总统室22日表示,“综合考虑到各种国内待解决议题和中东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决定这次总统不亲自出席。”而后,日本也“反悔”,甚至还拿韩国说事。共同社称日本政府23日宣布,此前公布的石破茂出席北约峰会的行程取消,“这是考虑到中东局势因美国袭击伊朗而恶化、以及他国首脑决定不出席石破茂原定参加的多边会议等”。澳大利亚随后“摊牌”,澳总理阿尔巴尼斯也决定不参加峰会。
美国的霸道与“反复”使其失信于亚太国家。路透社援引拜登时期政府官员约翰斯通的话称,“至少目前,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领导人的缺席标志着欧洲与印太地区之间安全联系的断裂”。细究亚太三国领导人“突然”缺席北约峰会的原因,无非是从一系列事件中,看清美国牺牲他国谋求自肥的“美国至上”本来面目。
美智库“保卫民主基金会”等称,对华盛顿的不满似乎促使石破茂和李在明决定退出峰会,几天前日本宣布取消与美国每年举行的“2+2”安全会谈,因日美在国防开支上限问题上“出现摩擦”;近段时间特朗普政府持续向韩国施压,要求其承担更多驻韩美军费用。路透社也称,美国审查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的行为“惹恼了这一印太地区重要盟友”。这三国与美国就所谓“对等关税”的谈判也悬而未决,从当前舆论看前景不明。澳大利亚《对话》网站直言,“日本面临着与其他美国盟友相同的困境,即如何处理与奉行‘美国优先’政策的特朗普政府的关系,而特朗普政府已使美国成为一个不可靠的盟友”。
从印巴冲突到以伊冲突,观察近期混乱的国际局势至少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在有美国参与的国际事件中势必会出现所有参与者都“胜利”的“多赢”局面。此次峰会当然符合这一规律,但此次北约峰会的目标能否达成令人生疑。
每个人都赢了,但主要是特朗普。北约峰会闭幕后,与会多国承诺将国防与安全支出提高至GDP的5%(西班牙提出质疑而遭到特朗普批评),特朗普也一如既往地形容这是美国的“重大胜利”,也是西方文明的一大胜利。一些欧洲领导人似乎也沉浸于“将防务开支提升至冷战以来未见水准的重大决策出炉”的喜悦之中。CNN称,波兰总统表示增加国防开支“是特朗普总统的成功”;立陶宛外长对特朗普向“吝啬”的盟友施加压力表示欢迎,并提议为北约想个新口号:“让北约再次伟大”。CNN还拟了一个颇有意味的小标题——“每个人都是赢家”。
2025年6月25日,北约海牙峰会闭幕日,各国领导人合影留念。图源:荷兰政府官网
北约峰会“又赢了”,但之后的成果落地显然已被“置于脑后”。美国《国会山报》认为声明似乎有些“含糊其辞”,“盟国承诺到2035年,每年将GDP的5%投资于核心国防需求及国防和安全相关支出,该声明并未明确说明是否所有盟国都承诺这样做。”路透社在文章标题就直言,“欧洲关于北约向特朗普所作的承诺,它无力承担”,而后又指出或许“会有一些创造性的会计方法将现有开支转移到国防上。”也有分析认为,即使本次北约峰会目标真的能达成,反而可能使跨大西洋伙伴关系面临更大挑战,美国《外交事务》杂志网站认为,“在美国官员沾沾自喜或庆祝胜利前,他们必须认识到成功的‘弊端’。欧洲实力的增强意味着美国安逸地掌控领导权的时代结束。欧洲自身拥有更多资源,屈从于华盛顿利益的压力将会减小。它不太可能购买美国制造的武器,还将剥夺美国使用欧洲在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军事基地开展行动的权利。”
路透社文章感慨:“作为一场政治闹剧,北约峰会至少赢得了其目标受众:特朗普本人。尽管外界对特朗普关于北约共同防御条款的承诺存在担忧,但至少特朗普表示,美国‘始终’与其欧洲盟友站在一起”。路透社在“始终”(“all the way”)上所加的引号似乎也为清晰认识此次峰会加上了一个明确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