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门派精酿玩家竞争与共生并存的生态,或将加速精酿从“小众狂欢”迈向“大众日常”的进程。
10个月,产销1亿瓶(10万吨)、产值10亿元、采购茶叶45万斤、女性消费者达54.64%……金星中式精酿啤酒的爆发势如破竹。这组足以震惊行业的数字背后,几乎描绘着整个精酿行业的基本法则。
一是飞速攀升的市场;二是以风味创新作为切口的本土化革命;三是消费者中与传统白酒、啤酒全然不同的性别占比。
一个事实是,当下精酿的消费人群,可能并不在意什么是IPA(印度淡色艾尔),什么是世涛。精酿的社会化定义和消费场景正在发生巨变,入局的玩家们也各有其长。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啤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产量为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中国食品饮料工业协会的数据则显示,2024年啤酒行业营业收入大幅减少了5.7%,成为食品饮料行业中唯一一个收入下滑的品类。
供给端,老牌酒厂、行业巨头、渠道玩家、原生品牌等等纷纷入局,小红书精酿相关产品超8w件,
据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数据显示,在售精酿商品数量从2024年Q1的843款,增长至2025Q1的1396款,增长率65.60%;在售新品数量则从95款增长至242款,增长率高达154.74%。
多维度对比可见,精酿啤酒在品质和口感上全方位碾压工业啤酒;不止如此,还暗合了健康无添加、新鲜短保、丰富口味等当下饮品的热门趋势。和“越来越淡”的普通啤酒相比,精酿成为更能满足啤酒脑袋的选择。
工业啤酒主要依托传统渠道,如层级严密的经销商体系、大型商超、便利店、餐饮渠道等,凭借规模化生产和低价优势把分销网络快速渗透到各类销售终端。华润雪花、燕京、青岛啤酒等品牌就是通过这样复杂且庞大的渠道网络实现大规模分销,覆盖全国市场的。
精酿啤酒则更依赖小众或新兴渠道,比如即时零售、酒馆、垂直渠道等等。泰山原浆入驻美团闪购后,截至2024年初,上线家,销售额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00%;斑马精酿则于日前牵手锅圈食汇,在全国上线年,百威亚太也在即时零售上获得双位数增长。
用户群体来说,Z世代年轻人和女性用户贡献突出,与男性占比更高的传统啤酒消费大盘形成对比。
猎奇新世代、白金打工人、精致乐活女性、高阶研酒生、品质新中产,其中新世代和乐活女性被单列出来。
山东轻工业学院(现齐鲁工业大学)研制成功第一条国产精酿啤酒生产线年,大跃啤酒、南京高大师啤酒公司前身等首批精酿玩家成立;
,它们是行业最初的布道者。既是精酿消费者的精神家园,也是每个渴望放松的精酿爱好者日常栖息之地。
2013年诞生的优布劳,其成名之路与餐饮龙头海底捞渊源颇深。2019年,海底捞的精酿啤酒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4.2亿元,其背后负责定制供应的优布劳一战成名。2020年,优布劳将更多精力向自有品牌连锁酒馆倾斜,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今已经领跑精酿酒馆赛道。
前身是始建于1979年的泰安市啤酒厂,主打“鲜啤”。和优布劳一样,泰山原浆年产20万吨的自有产能优势为其扩张提供了可靠的后盾。相比于“精酿”这一近年才火起来的概念,泰山原浆啤酒更强调短保、原浆、纯净酿造、德国味道等关键词。2025年以来,泰山原浆啤酒加大力度拓展市场,仅2月份首场工厂招商会当日就签约283家,且还在持续发力。
「低价+下沉市场+大学生用户群+社交」的酒馆模式,曾是很多同行仰慕的终点。
尽管它在2019年才成立,但背靠全球前三的中国啤酒饮料装备企业乐惠国际,以及其提出的百城百厂万店战略,发展迅猛,目前已有门店近百家。
精酿小酒馆这一业态仍主要活跃在二线及以上城市。猫员外精酿啤酒馆,位于二线及以上城市的门店占比高达98.27%;COMMUNE幻师、鲜啤30公里这一数据也超过了90%;在统计内的15个精酿酒馆品牌,这一数据的均值近60%。较为特殊的是主攻下沉市场的海伦司、德伦堡与汉森熊,这一数据在35%以下。
,其中既有华润啤酒、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等巨头,也有河南金星啤酒、山东锦泰山酒业、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等老牌酒企。它们经过多年发展,在品牌力、市场占有率、渠道网络、供应链能力等方面积累了全方位的生态优势,等在精酿从小众迈向大众的必经之路上,成为这一进程的核心助力。
燕京啤酒宣布在湖北省十堰市投建规模5000吨的精酿啤酒工厂;百威亚太在福建莆田建成了年产1万吨的精酿啤酒工厂;年产100万千升高端特色啤酒的青岛啤酒五厂在2024年破土动工;华润啤酒精酿工厂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投产后还将打造“雪花啤酒小镇”,围绕华润啤酒总部大厦形成集产业研发、啤酒酿造、工业生产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体。
,一般分为传统精酿(IPA、世涛、比利时白啤等)、中式精酿、果味精酿等;部分大厂会就地取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荆芥风味、大红袍风味产品等。
。以需要限量购买的胖东来精酿小麦啤酒为标杆,渠道选手们优势尽显。他们不但离消费者最近,更是手握大量动销数据,在开品及渠道铺设上有着天然优势,且自有品牌也是其提高利润率的利器。
这几类入局者之间并不只有你死我活的竞争,在当前需要共同将蛋糕做大的发展阶段,它们之间的合作亦十分密切。
茶啤之后,围绕“中式风味”的创新已经从茶酒结合向茶食结合、地方风味等更深处拓展。
不管是主打童年记忆的冰糖葫芦风味,主打养生的绿豆风味,还是主打地方特色的河南荆芥、重庆火锅、潼南柠檬、贵州红酸汤,都已是“味道+文化+情感”集大成的创新物种。
“一说啤酒,就是德式、美式、比利时式,我们中国的好东西那么多,应该有我们中式风味的啤酒。”
相比之下,诸如草莓山楂、玫瑰荔枝、香草可可等“甜水化”口味已经是常规操作,显得过于普通;花生酱牛奶、流体果泥等也不过中规中矩,怎么也得是见手青、小米辣才够有冲击力。
当以瑞幸为代表的咖啡品牌仿佛将水果市场搬入门店,当以往品鉴师细品才能习
得的“巧克力风味”“焦糖风味”“果香”等抽象且微妙的咖啡风味差异被放大数十倍直接作为咖啡饮品的主要味道,咖啡这种酸且苦的小众饮品才正式在中国市场迈上了大众化的道路。
适口的风味创新,精酿啤酒不断下探的价格也是精酿“大众化”道路能否畅通的关键因素。
第三点则是场景的拓展。佐餐、夜店、聚会、露营、小酌、追剧……当精酿啤酒的饮用门槛降低,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契合的场景抓手,才更有可能成功摸着咖啡过河。
目前,精酿啤酒还处于野蛮生长的初期。报告显示,行业CR4(前四大企业市场份额)和CR8(前八大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3%和6%,尚没有真正的巨头出现。
当前的精酿啤酒依然存在缺乏统一且权威的行业标准、市场集中度低、供应链分散、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模式滞后、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等多重问题。
精酿啤酒既承接了健康化、短保化的饮品趋势,又以果味、茶味等低门槛风味撬开女性、年轻消费者市场,更借即时零售、酒馆社交等场景打破传统渠道枷锁。
未来胜负手,不仅在于风味创新的持续内卷,更取决于玩家能否以协同姿态做大蛋糕——正如金星中式精酿的破局,终将惠及整个赛道。
联储证券研报显示,相对于美国精酿啤酒13%的渗透率,精酿啤酒在我国市场的占比尚不足5%。这之间充满想象力的空间